亲爱的校友!欢迎回家!返回主页
我的教与学生涯——山艺曹昌武教授教学研讨会发言摘要
文章时间:2014-06-05 15:28:31 访问量:
我在1974年由北京调来山东五七艺校。春天,领导带领我们到济南郊区柳埠农村去开门办学,老师和学生吃住都在农村。老师访贫问苦,观察哪家最穷、苦难最多,就用本子把那家的材料记下来,编成连环画脚本,分配给学生画成画。当初学生没画过基本练习,一开始并不适应,时间长了倒也练出了本领,通过画连环画锻炼了学生在构图、组织画面上的技巧。
后来,又去了蓬莱县、周村的空军航校和铁路大厂。用同样的方式,访贫问苦,然后编脚本,最后学生每人再分担任务,画成连环画。这一段教学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浪费时间,又为基层群众做贡献了。
打倒“四人帮”后,办了两期中专班,允许学生画石膏像、肖像和风景。为此,针对学生练基本功还安排了创作课,也便是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然后画肖像画或风俗画。现在,也有几位中专毕业生已经成为很好的美术人才。
1979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正式建立美术系,教学开始变得正规。课程有教学大纲,教师要写教案。当时那批学生都是“文革”中受拖累的素质较好的人才,且很是用功,同时,老师的教学也全心全意,学生碰到什么困难能得到及时解决,师生互动使学生进步很快。79级一年级学期结束时,进行了六周的下乡体验生活,由赵玉琢、陈皋、曹昌武三位老师带队到了青岛海边,到了之后,学生分散住在老乡家里。第一周让学生熟悉房东,仔细观察房东的生活和生产状况。第二周,要求学生根据接触群众所感受到的东西出草图。在此期间,师生每晚都进行研讨。第三周、第四周根据筛选出的较好的草图定稿去收集具体的形象创作素材和人物、环境、家具等,画出与油画同大的素描稿。经老师同意后,第五周、第六周上画布,将素描稿打格子照比例放大,老师始终陪伴指导。
构图课不是我提出来的。我上大学时没上过构图课,偶有老师在上创作课时提到“构图”一词。1979年,全国的美术教育会议上作出了一项规定:美术高等学校应该开设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会后,美术系老师在一起讨论,最后领导决定,由我负责西画构图课的备课任务。当时只能白手起家,从收集绘画作品入手,于是便在图书馆仅有的几本苏联《造型艺术》、《艺术家》杂志上,用圆珠笔一张一张的画成卡片作为构图课的教材。
几年后,我教过很多班的构图课,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料,每年根据同学的反映调整教材,前后大概花了十年左右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将这十年里的体会,由曹晓楠协助写成一本专著——《绘画构图》(2004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获2004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通过这几年的创作教学,我认识到:学生从一年级入学起每年应安排创作课,创作必须来自生活,有感而发。这样一来,经过二年级、三年级的锻炼,四年级的毕业创作,可以达到较高水平。
曹昌武,江苏江阴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1950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艺术系,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1969年任教于中国戏曲学校舞台美术专业,1974年调入山东省五七艺校(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科。油画组画《胶东人家》、《江南花灶》获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铜牌奖。作品有《山东渔家》、《白头行》等。专著有《绘画构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