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信息发布
投票

请先设置问卷!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亲爱的校友!欢迎回家!返回主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艺往事 > 正文



“我不会忘记艺专的岁月”——赵修道老师和他的艺专情怀


文章时间:2013-09-14 17:16:37 访问量:


    进入大四,工作、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提上日程。在与论文指导老师多次交流之后,我确定了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艺专时期的教学思想。而且,在相关老师的引荐下,我于2012928日,在潍坊市书画艺术研究院有幸采访到了当年山东艺专美术专业创始人之一、曾担任美术科副主任的赵修道老师,听他讲述艺专时期的许多往事,也聆听他对那段岁月的感慨和思考。                                                                  ——题记(王法涛

 

    赵修道,山东高密人,195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副主任(1955-1962),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山东分会理事,山东省文联委员。1962年就职于潍坊市文化馆,历任潍坊市文联副主席、潍坊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师生的天地扩大了”

  赵修道当时是美术科的领导班子成员之一,由于年轻、认真,也较熟悉业务,因而做了大量一线的实际工作。对学校情况,特别是基层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山东艺专从1958年建校到1962年,大致经历了五个年头。这五年是不平凡的,历经风风雨雨,大起大落。学校提出的口号,前两年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后三年则是“整顿调整,坚持教学为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前两年是处于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状态,后三年所呈现的是生活困难,但教师们仍坚持教学。

  学校前期,师生们参加了很多生产劳动,炼钢铁、修水库、春耕、麦收等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因而正常的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当时参与了一些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师生们融入了社会,感受了生活,提高了创作能力。

  赵修道老师曾带领美术、音乐两科的部分师生去南四湖水利枢纽工程服务。在那里,师生们住工棚,和民工打成一片,画宣传画,编演节目,把工地搞得非常活跃,深受工地领导和民工的欢迎。赵老师说,他们真的从感情上和社会、和工地、和民工融为一体了,师生的天地扩大了。同时也深深地感悟到他们自身和艺术事业的价值,领略了为大众认可的快感。

  再一项影响较大的活动就是以我校为主的赴黄河治理工程的工地服务。工程结束之后,省美协要组织一次《腰斩黄河》大型画展,当赵老师看到同学们的速写中,在治黄工地的大门上写有四个大字“举世奇创”时,深为震撼,就建议同学们以此为题,创作一幅主题性的大画。由于有了生活的感受,写生的锻炼,同学们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最动人的一个工程环节,就是最后截流的惊天动地的场面。画作在北京一经展出,产生了很大影响。《美术》杂志1960年第6期做了专题报道,《腰斩黄河》就出现在封面上,同时还发表了当年三年级同学的文章《服务一个月,胜读十年书》。中央美院教授叶浅予还号召学生去参观学习。

 

  “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学校后期,进入坚持教学为主的整顿时期,重新制定了一个加强教学,特别是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赵修道老师负责这项工作。于希宁、聂鸿贤、张鹤龄等各类画种的几位老师,经过反复讨论,拿出了教学大纲草案。继而发动全体老师讨论,并写出具体的课程教学计划,严格执行;为了提高老师的威望,学校举办了“教师作品展”,令学生们大开眼界,加深了对老师的敬仰;为了活跃学术空气,举办了“古代十大画家学术报告会”;校方还支持学生们办起了《艺术学徒》墙报,提倡钻研专业。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师生关系逐渐变得非常融洽,教与学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此时期,生活困难的程度并非一般,对师生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师生们还要参加一些异常艰苦的、超负荷的劳动。如赴寿光“支援三秋”,为了备荒,去微山湖买所谓的湖菜。就是在这样艰辛的情况下,师生们依然精神饱满地坚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现在回顾这段往事,则比较清楚客观了。只有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这段历史,才能很好地接受经验和教训,才能真正地体察往日的余晖。

  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师生们过多地参加了一些单纯生产性劳动,冲击了教学,显然是不当的,因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幸好后期很快的得到纠正、调整。而每次的劳动,老师和班级都是轮换的,这就使对教学的影响减少了很多。

  不过,作为艺术教育,从事艺术专业,注意融入社会,感受生活,特别是创作实践,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必要的。特别是让师生有计划地、适当地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社会服务,从事一些艺术实践活动,对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生活体验、创作理念、造型能力都是有益的。赵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阶段是有时限的,来日方长,未来还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艺术实践。对此过多、过高要求也是不恰当的。他说,“坚持教学为主,注意结合实践,一定要做到有度、恰当,我想这该是值得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

  尽管那段历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在一定阶段,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画坛的骨干力量,在一些主要专业单位、团体任职。如:张一民、丁宁原、杨文仁、刘曦林、刘龙庭等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家、美术评论家,还有很多都成了大专院校的骨干教授。

 

  “我经受的磨练更为深刻”

  在学校前期,强调实践时,赵老师选择了《民间木版年画》的研究课题。回到潍坊,赵老师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和创作,创作了一些作品,写了一些文章,有的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有的被送到国外展出,文章和作品曾发表在《美术》、《美术家》(香港)、《秀作美术》(日本)、《年画艺术》等许多高级专业刊物上。他把对民间年画的研究、创新推向了一个更接近实质的新阶段,为此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年画艺委会委员。

  由于赵老师在艺专时期实际工作的锻炼,让他有能力在下边做了大量组织辅导工作,团结了美术队伍,繁荣了美术事业,促进了潍坊美术事业的全面发展,因而得到了潍坊画界的拥护,当选为潍坊市美协主席,退休后为名誉主席。鉴于在美术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山东省文联授予赵老师终身荣誉奖。

  赵修道老师在他所在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虽然已经银发鹤龄,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铄,坚持作画、著文。他思维敏捷、平易近人,让人感到随意、亲切。他说他自己微不足道,经受的磨练应该更为深刻。“愿为美术大业拾个漏,填道缝,继续做贡献。我不会忘记艺专的岁月。”

(文字经过赵修道老师本人审阅)